法学院
作者: 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5-05

法学院肇始于1999年6月,先后更名为工商管理系、法政系、法政学院,2016年6月成立法学院。学院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,以“入主流、倡交叉、重应用、创特色”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,以培养“基础实、适应快、能力强、素质高”的法律和社会工作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,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文理融合的错位发展优势、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特色的应用研究型法学院。

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,专任教师51人,其中高级职称23人,具有博士学位32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。省级教学名师1人,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人,山东省“三八红旗手”1人,山东省“齐鲁和谐使者”2人,“全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”1人,山东省优秀仲裁员1人,山东省理论人才“百人工程”1人,最高人民检察院“民事行政检察专家咨询网”专家2人,山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1人,省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2人,省人民政府信访事项听证员2人,国家级研究会理事3人,山东省老年学与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2人,山东省社会工作专家库成员5人,山东省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1人,山东省本科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(法学与公安类专业)委员1人,省政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,15人担任各级政府专家委员会委员或顾问库咨询专家,多人次参与省级以上立法论证。12人赴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荷兰、瑞典等国际知名高校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。学院先后聘请法院、住建行政主管部门、科研院所、企业、实务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领域专家15人为兼职(客座)教授,7人为兼职硕士生导师,34人为校外合作指导教师,与专职师资优势互补。

学院设法学、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,法律、社会工作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,并开展法学双学位双学历辅修专业教育。法学专业打造“工程法学”学科特色与优势,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、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、省一流本科专业、校品牌特色专业。社会工作专业为省一流本科专业,形成“社会建设与城乡社区治理”学科定位,在城乡融合与社区发展、社会组织管理、老年友好型社区构建等领域具有优势,积极服务地方,在省内享有良好社会声誉。

近年来,学院承担科研立项110余项,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,教育部课题4项,省部级课题30余项,横向课题25项,累计经费400余万元;主持省级教改立项10项;发表高水平论文80余篇,出版论著40余部;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,山东省教育研究会教学成果奖3项,山东省省级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1项,山东省省级优质课程3门,5名教师连续三年获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,1位教师获山东省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(正高组),1位教师获第五届全国“教育实证研究优秀学位论文奖”。

学院构建“823”教学科研平台:“8研究中心”(城市问题、建设法学、绿色建筑政策法规、工程法、企业合规与企业拯救、涉外工程法律服务、城乡社区治理研究中心、老龄化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)、“2会”(市工程法学研究会和省工程法学研究会)、“3智库”(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智库: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院、齐鲁法治文化建设研究基地、省司法厅政府立法研究服务基地),为解决工程领域法律及社区治理等问题提供智库支持,并接受政府委托的立法咨询和规范性文件评估。学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建“工程建设与生态法治理论及实务研究基地”,山东众成清泰律师事务所建“建大业务部”,市司法局设“法律援助中心建大工作站”,市中级人民法院建“建设工程纠纷诉调中心”;在市民政局注册专业机构“济南市建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”;建成山东省首家街道级专业社工机构;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共建社工站及“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”。

学院以赛促学,注重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,学生综合能力稳步增强。多支学生团队在全国社会工作微电影大赛、全国建筑类院校建筑法律文书大赛、山东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山东省“学宪法、说宪法”活动、山东省社会工作案例大赛等专业赛事中斩获金奖或一等奖。实践团队多次荣获团中央招标项目、省级重点团队、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等荣誉称号。学生毕业后可到机关、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工作或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,历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在90%以上。


 版权所有    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凤鸣路1000号   邮编250101